形态描述
头顶端半两侧脊间黑色,脊和基隔室赭褐色,额、唇基和颊黑色,各脊色浅淡;触角褐色,第1节端部和第2节基部黑色。前胸背板黄白色,仅复眼后方黑色;中胸背板黑色,小盾片末端黄白或赭褐色,后侧缘赭褐色;各胸足除基节外为褐色。前翅淡黄褐色,前缘脉和基脉色浅,端缘、后缘和端脉色深为深褐或暗褐。腹部黑色。
中翅型头顶各脊、基隔室、前中胸背板均为黄色,仅中胸背板侧脊外有一暗色小斑,前翅浅黄,均匀一色,近爪脉末端的一小段翅脉多少显黑色,腹部背面赭黄色,腹面和雄生殖节黑色。
头顶粗视略呈长方形,中长与基宽近相等,基宽微大于端宽,基隔室后缘宽为中长的2倍,为最大长的1.8倍;额长为最宽处宽的2.2倍,额以中部为最宽,端宽微小于基宽;后唇基基部稍宽于额的端部;触角伸达额的端部,第1节长为端宽的1.6倍,第2节为第1节长的1.7倍。前胸背板与头顶长度比为0.8:1,侧脊明显不伸达后缘;中胸背板长为头顶和前胸背板之和的1.6倍。后足胫距后缘具齿21枚。
雄虫臀节衣领状,端侧角基部相接,侧面观,各自伸出一根先向后再向腹面弯曲的臀刺突;尾节侧面观,后缘上半部斜直,其长度约等于尾节高度之半;阳茎管状,端部急剧弯曲,侧面近弯曲处散生一些小齿;阳基侧突波曲,彼此强烈岔离。
长翅型:体连翅长雄4.6mm,雌4.8mm;体长雄2.7mm,雌2.8mm;翅长雄4.0mm,雌4.1mm。
中翅型:体连翅长2.9mm,体长2.2mm,翅长2.3mm,稍伸出腹部末端。
观察标本:3♂♂、2♀♀,黑龙江八面通,1985.Ⅷ.2,丁锦华、胡春林;2♂♂、1♀,吉林海龙,1985.Ⅶ.22,张富满。
中翅型头顶各脊、基隔室、前中胸背板均为黄色,仅中胸背板侧脊外有一暗色小斑,前翅浅黄,均匀一色,近爪脉末端的一小段翅脉多少显黑色,腹部背面赭黄色,腹面和雄生殖节黑色。
头顶粗视略呈长方形,中长与基宽近相等,基宽微大于端宽,基隔室后缘宽为中长的2倍,为最大长的1.8倍;额长为最宽处宽的2.2倍,额以中部为最宽,端宽微小于基宽;后唇基基部稍宽于额的端部;触角伸达额的端部,第1节长为端宽的1.6倍,第2节为第1节长的1.7倍。前胸背板与头顶长度比为0.8:1,侧脊明显不伸达后缘;中胸背板长为头顶和前胸背板之和的1.6倍。后足胫距后缘具齿21枚。
雄虫臀节衣领状,端侧角基部相接,侧面观,各自伸出一根先向后再向腹面弯曲的臀刺突;尾节侧面观,后缘上半部斜直,其长度约等于尾节高度之半;阳茎管状,端部急剧弯曲,侧面近弯曲处散生一些小齿;阳基侧突波曲,彼此强烈岔离。
长翅型:体连翅长雄4.6mm,雌4.8mm;体长雄2.7mm,雌2.8mm;翅长雄4.0mm,雌4.1mm。
中翅型:体连翅长2.9mm,体长2.2mm,翅长2.3mm,稍伸出腹部末端。
观察标本:3♂♂、2♀♀,黑龙江八面通,1985.Ⅷ.2,丁锦华、胡春林;2♂♂、1♀,吉林海龙,1985.Ⅶ.22,张富满。
国外分布
蒙古,日本,乌克兰,俄罗斯,捷克,斯洛伐克,塞尔维亚和黑山,波兰,罗马尼亚,匈牙利,西班牙,德国,英国,法国,苏丹,荷兰,芬兰,丹麦,瑞士,阿尔巴尼亚,挪威,瑞典,新北区,美洲。